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恩威并施,平云贵、镇辽东!  (第2/2页)
肥沃之土,第一个念头,不是盖房子也不是造东西,而是这地方可不可以种粮食!”    “至于同化……”    “五胡乱华又如何?”    “百年一过,终究是我华夏一个少数之族罢了!”    “元廷为何八十年而亡?”    “除了暴政之外,还因他们以色目人治华夏、当了甩手掌柜,始终不肯同化于华夏!”    “纵是他们侵占了一方我华夏之土,要不了多少年,也会被赶走,他们的文明,不过是添砖加瓦,为我华夏五千年传承不息的养料罢了!”    “也正因如此,天下万国,谁也改不了我华夏的根本骨血!”    见乖孙说的言之凿凿,朱元璋也深以为然,笑呵呵地道:“乖孙说的没错!”    “我泱泱华夏,就是这么厉害!”    “当年元廷以色目人治华夏,说什么海外诸国,皆血统高低为荣?”    “呸!”    “咱们华夏之民,哪家祖上还出不了几个王侯将相啊?”    “若论高低,炎黄子嗣传承五千年而不息,天下谁敢言血统之贵?”    话音刚落,朱寿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笑道:“老头子说的好啊,这话说到孙儿心坎里去了!”    “对了!”    “话说回来,孙儿以为,平云贵也好,镇辽东也罢,朝廷当牢记一点,否则改土归流,再改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懵逼地问:“牢记个啥?”    朱寿也不卖关子,缓缓说道:“朝廷若平云贵、镇辽东,万万不可把部首、土官、土人视作一体!”    “即便朝廷要收买人心,也当收买土人之心不可!”    “而且,莫要把他们当作蛮夷,要当作华夏的少数之族,如此才可同化其心!”    闻言,朱元璋顿时起了考校之心,连忙问道:“寿儿,这是为何?”    “朝廷抚恤、恩赏土官,再命土官善待土人,岂不是万全之策?”    朱寿摇了摇头,不屑地道:“万全个啥啊?”    “老头子,您老想想,恩赏土官,对于土人来说,有何益处?”    “说是彰显朝廷之隆恩,可这好处,多半都要被土官收入囊中,土人根本感受不到朝廷的恩德!”    “而土官呢?”    “他们心知朝廷为了维稳,定年年赐赏而不生叛乱,那换而言之,也就滋生出不臣之心,一步步试探朝廷的底线!”    “作乱一次,朝廷的封赏便要加大一次,他们可牟取的好处,也就更多了啊!”    “也正因如此,改土归流,万不可一概而论,当分而治之!”wap.    “朝廷定要想方设法,把恩赏赐给土人,甚至遣读书人去云贵、辽东,准土人的子嗣读书!”    “云贵、辽东之土人,可为华夏少数之族,科举优待!”    科举优待?    朱元璋忍不住皱了皱眉,问道:“寿儿,科举乃公平取士!”    “这要是优待土人,以至于入朝为官,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岂可命其如愿?”    “如此一来,作乱的可就是朝中的江南文官了啊!”    朱寿一点也不急,笑眯眯地道:“土人取士、得了朝廷的教化之后,还入朝当官干啥?”    “回自己的老家,造福百姓啊!”    “要知道,自己人最懂自己人的软肋何在!”    “土司、部首胆敢反朝廷,不用朝廷出兵镇压,这帮得了同化的土人,自会想办法,帮朝廷平了叛乱!”    “一旦朝廷分清敌我,晓得什么人该拉拢,什么人该往死里镇压,再命一文一武,前去主导改土归流,何愁生患?”    “文者,统御科举取士之后的土人官吏,上理诸政,下治诸吏!”    “武者,统兵镇守各个要害之地,配合文臣,恩威并施!”    “三五年的功夫,云贵也好,辽东也罢,也就不怕连年生出叛乱之事了!”    听着乖孙说的头头是道,朱元璋瞬间惊呆了!    卧槽!    这也行?!天下大同的大明我开局带着皇帝爷爷跑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