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对藩属就得用强  (第1/2页)
    清风徐来,水波不惊。    夏至刚过,北京城就暑气盎然,若非凉亭之下带着阴凉,恐怕堵胤锡早就汗流浃背了。    对于朱谋的目光,堵胤锡微微点头,转瞬之间两人就有了见面的契机。    “若不是殿试,我早就去了玉泉山了。”    皇帝瞥了一眼堵胤锡,燥热的天气,让他略带有一些烦躁:    “月底我就去玉泉山,京城的屋舍倒是不急打理,先去玉泉山再说吧!”    “是!”    堵胤锡心忖,满朝文武怕是已经习惯了玉泉山了,我若是劝说,倒是平白得罪人。    躬立了一会儿,皇帝似乎这才察觉到,开口道:“这点眼色劲都没有,赐座!”    “谢陛下!”堵胤锡一板一眼,显得很拘谨。    半边屁股挨着椅子,堵胤锡不敢真左,大腿的肌肉紧绷着,分外的难受。    但没办法,这就是官场,权力,必须接受其规则。    “对于理蕃院,你可有什么章程?”    皇帝目光流转在湖面,不知何时手中拎着一袋鱼食,右手一抛,细碎的鱼食撒向湖面。    一群七彩斑斓的锦鲤,好似巨蟒一般,争先恐后地扑出水面,抢斗起来。    无论是体型还是数量,都是极为夸张。    堵胤锡目光虽聚集在湖面,但心思却一直提在半空中,骤闻此话,浑身一震,大腿抑制不住的在颤抖。    背脊一挺,直接站起身,躬身道:    “微臣在公报和邸报上见闻,理蕃院自礼部脱离而出,专擅于内藩,如朝鲜,乌斯藏等属国,也涉及云南,贵州等地的土司等。”    “虽然权责较轻,但自古以来,乱事皆起于萧墙之内,如建奴,就是辽东行都司对女真重视不够,坐视老奴兼并部众,遂成甲申之祸……”    这番解释,从官方意义上来说,倒是体面的很,无论是吃一堑长一智,还是防微杜渐,都是对理蕃院的肯定。    作为亲手剥离理蕃院出礼部的人,皇帝自然对堵胤锡的肯定表示满意。    “你算是明白了理蕃院的真意。”    朱谊汐微微点头,看着这位精瘦,且浑身充满干劲的臣子,很有几分满意。    无论是在江苏清整理军户,清理军屯,还是刚才的一番表现,都足以证明,其是个忠心向上,紧跟着皇帝步伐而走的人。    毕竟在朱谊汐看来,他来自于后世,又亲自建立了新明朝,如今想法和改革他不缺,就缺执行人。    权力的核心,就在于用人。    不然,好的改革,所托非人,就会从仁政变为暴政,反而起到反作用。    突然,皇帝话头一转:“你在江苏任上干的不错,军政兼顾,让这块大明财赋重地恢复了活力。”    堵胤锡治吴以来,近三年赋税无有拖欠,士绅守法,粮税商税大增,朝廷新增百万丁口。    尤其是淮北地区,黄河夺淮后,曾经的淮海粮仓成了大范围的盐碱地。    堵胤锡倒是不怕,他将大部分盐碱地无偿分配给百姓,并且宣布十年免税养地,促进开发。    经此一项,开垦盐碱地百万亩,而且每年还在新增。    仅凭借此项,就足以在一众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