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 112 章 不容易的你我他(大改动,看113前先看112)  (第1/4页)
    魏经纶作为十字街心的主编,知道不少“启明学校”创办者的故事。    他怕心怯的同事更加心怯,就没有说开了跟他们讨论,免得反对者更加反对全发。    启明学校的创始者们,在五六年以前,也是全国教育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比如启明的梁士茵校长,看似只是边鄙小县的一个校长,而且为了一点教育经费,焦头烂额弄得如此狼狈。    但此人确实是大有来历的。    他是最早的留美教育博士,二十年前才一学成归来,就因抢聘风波一时风头无两。    后来,他在南北的不少高校,都担过行政上的重要职务。    后来又离开高等教育界,专心做小学初中的教学改革实践。    他在楚州的小学、初中,做了十年的教育改革,普及了很多新式教学理念,创设了不少新式教学方法。    但他言行太过离经叛道,冲击了保守派的价值和利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树敌太多。    最后,他连楚州省主席也得罪了那位现在还是楚州的省主席呢。    他在楚州终究无以立足,不得不主动挂冠归乡。    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提出“人格教育”“新公民育成”,对楚州教育界影响很深。现在楚州的很多学校,还贯彻着他的不少理念。    梁校长神隐五六年,但他过往的故交学生,不会轻易忘却他这个新锐人物的。    还有启明的教务长和庶务长,虽然名声不及梁士茵先生响亮,却不完全是无名小卒。    那位卢纯庵教务长,是旧京女子师范的创立者之一。    后来旧京局势动荡,他被警察厅到处通缉,就跑到南边梁士茵那里,成了梁先生的左膀右臂……    魏主编独坐公事房中,揣摩着我启明的先生们    忽有人不敲门就进来是教育专栏的主笔人边庭,他是强烈赞成我启明的先生们全发的。    这连庭先生进来也不说话,眼珠儿上下左右地乱转,似在疾速地回想什么。    他无意识地弹着手指,忽然灵光一现似的,问:    “云之亦先生的梁校长梁士茵,是不是在国立平京大学,做过教务长的梁士茵?”    魏先生点一点头,颇是平淡地说:“是啊,你莫非不知道?”    边先生当即表情凌乱,拍着腿哎呀呀地乱叫,过一会儿找回语言才痛悔地说:    “没想到竟是我的老师,他做京大教务长只三月,传授给我们很多有益的道理,他对我们穷学生,尤其和蔼体谅,真是如慈母般和善……”    以弟子自居的边先生,想到他尊敬的梁先生,潜龙在一小县之中办学,被些无名小卒迫害至此,他创办的学校也风雨飘摇,一时懊丧急躁得不行。    边先生嘴里不停念叨着:“太不像话,太不像话,这小小的睢县一地,到底有什么地头蛇,把我梁先生逼害至此?!”    他焦灼地来回踱步,忽然灵光一现,握着手兴奋说道:    “我去找澜社的武庆良先生,他跟应天政府的教育部长是契友”    说着边庭先生一溜烟儿,蹿出了魏主编的公事房。    魏主编多少有些疑虑,这事万一闹得太太,到时候不好收场就坏了。    珍卿写我启明的先生们,她本欲向各报刊广泛撒网,以图迅速引起大反响的。    结果魏经纶先生,一见她的文章喜爱异常。    他许给珍卿千字二十的稿费,还说给她百分之二的版税就是一个要求,文章必须在十字街心独家发表。    珍卿想本期十字街心,马上就要付梓发行了,钱也给得挺到位,她就爽快应了下来。    这篇文章之后赚回的钱,她打算全捐给启明学校。    目下捐款还没有影儿,而梁校长在禹州省城看病,启明学校也是朝不继夕。    珍卿打算自掏三百元,先寄给梁士茵校长日常用。但是纠结来纠结去,觉得三百有点少,就决定干脆给五百元。    她做好人还是会纠结的,毕竟人生在世,总要顾及到个人的生存,也不可全抛一片心啊。    珍卿从邮局寄汇票到禹州省城,收票人就是省城的三表叔。    她跟三表叔写信说明,请亲自把钱交给梁士茵校长。    之后看看文章反响如何,看能不能多弄点捐款。    她两天之内把这点事做好了。    魏主编兴奋地给她反馈,说这一期的十字街心爆火了,先是师生群体狂热抢购,然后人们口口相传,市民们也蜂拥而至。    就只两三天的功夫,以毛笔闻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