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太子他不肯和离 第133节  (第2/2页)
“要不,别让太子灵柩进京?”    “不行。”白泊停下脚步,“正相反,得等他入京,至少要确认是他本人。不管他死没死,只要在京里,到时全城各门一关,他出不去联系薛家,顶多只有三千人能用,最后不死也能让他真死!”    这也是白泊不敢趁着谢煐在外面之时行事的原因。只要他一动,谢煐再起兵就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若是谢煐在外头,听闻京城出事,便能直接率薛家军回京“平叛”。    而有谢煐这个“正统”在,一方面可以收拢四方之兵,一方面京城内也会人心浮动。彼时就算他们能顺利改朝换代,一切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所以白泊才不惜布下连环计去要谢煐的命。只有绝了众望所归的大煜正统,新帝的龙椅才能坐得稳当。    可现在忙来忙去,还是回到原点——依旧要提防那三千东宫卫,一下就变得束手束脚起来!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他都已经走过九十九步,也不可能在这最后一步上停下。    所幸罗弘贺那个监卫门大将军已经被调开,临时由他的人接掌所有宫门,也是一大收获。    届时直接将北宸宫各门关死,谢煐就算真活着,也没办法让他的东宫卫长出翅膀飞进宫。只要拖到大事成了,再调三大营进京收拾谢煐就好。    想到此,白泊一咬牙,对总管道:“送夫人和四公子去庄子上,将人手都召集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1章 怂恿    十一月十八, 辰时,京中大小官员都聚于安阳城正东边的春和门外,正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列队, 准备迎接太子灵柩。    昨日护送灵柩的东宫卫已经抵达离京最近的驿站,今日若是出发得早,不到巳时便能抵京。    想想也是唏嘘,太子三次出京都立下大功,前两次天子没提让百官到码头迎接,现下人走了, 才享受上这一殊荣。    带着这点微妙的心理,众人即使站在寒风与小雪中等候, 也没人腹诽抱怨。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一站, 就站了快两个时辰, 简直都要冻成冰块。    接近午时, 前方官道上终于出现了举着黑龙旗走来的队伍。    众人极力望去, 见队伍中的人皆系着白色腰带, 前方是一辆侯爵制的马车, 车顶蒙了白麻布,后方便跟着一口黑黝黝的大棺。太子于回京途中薨逝,想来该是临时从附近的城里采买的。    见到那么一口再普通不过的棺材, 许多刚受过两个时辰罪的官员顿时又诡异地心理平衡了。    队伍在列队的百官前方停下。    代表嘉禧帝来的孙宦官走上前, 朗声道:“有圣旨。”    薛明芳、张峤、以及骑在马上的东宫卫齐齐下马,车夫也跳到地上。接着, 车厢后方的门打开, 白殊被知雨和贺兰和一同搀扶下来。    白殊身着一身素白, 裹着件同为白色的貂裘斗篷, 唇无血色,面如金纸。若不是有人搀着,恐怕他连站都站不稳。    孙宦官见他这模样都禁不住吃了一惊,原本想问怎么来得这么晚,此时也换了一句:“楚溪侯如何病成这般?”    白殊微微抬头,气若游丝:“经不住长途奔波,让内侍见笑了。”    说罢,也不等孙宦官再说什么,直接软软地跪下,后方众东宫卫跟着齐刷刷跪下。    这边都跪了,百官只得弯下冻僵的膝盖。    孙宦官展开圣旨,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通,大意便是表彰谢煐此次的功劳,葬礼要风光大办。    白殊领旨谢恩,被扶起身,又和孙宦官客套了两句。    眼角余光瞥见白泊走上来,白殊懒得应付他,干脆两眼一闭,软倒在知雨身上。    薛明芳抢步上前:“孙内侍,麻烦让路。”    人都晕了,孙宦官也不好说什么,退到一旁示意百官让开路。    白殊被知雨和贺兰和搀回马车里,一进车厢便睁开眼,眼中没有一点虚弱之相。    车厢里还有一人在——谢煐。    马车缓缓动起。侯爵的车坐四个人虽称不上挤,却也坐不太开。白殊脱下斗篷,挪到谢煐身边靠着他,给知雨和贺兰和尽量多腾些空间。    谢煐提起小桌上用炭火温着的茶壶,倒上半盏热茶递给他。    白殊接过来慢慢喝完,暖意流遍全身,舒服地长叹一声。    “下着雪的大冷天,幸好卫国公不用来守着。”    听闻谢煐的“噩耗”,年迈的卫国公自然是“被刺激得当即病倒”。    谢煐拿过他手中空茶盏,轻声问:“还要吗?”    “不用了,暖个身就好。”    白殊边说边侧头,看到谢煐那张涂成青灰色的死人脸,忍不住就笑出声。    其实他们也不是故意这么晚才到,实在是没想到,化个特殊妆会这么费时间。加上为了不颠簸而慢慢走,最后就拖到了这个时候。    外头众官员跟在太子灵柩两侧入城,一路送到上景宫,看着灵柩入了门,才各自散去。    孙宦官却没走,抬脚跟进门中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