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划时代意义的手术  (第1/2页)
    ps:改了几十章的主角名字,用了七八个小时,比码字还辛苦,唯恐有漏掉的,如果读者朋友看到,请提示,我会尽快更正。    希望你们一直支持,感谢!    ******    接下来的几天,孙思邈直接借住在杨府。    只要一有时间,总会缠着杨帆讲解西医的一些知识。    本来肚中的货就不多,现在杨帆都有些害怕见到这个求知欲旺盛的老哥,只好带着薛仁贵早出晚归。    不过孙思邈倒也不介意,杨帆不在的时候,他就会自己研究或者去附近找一些病人来实践,颇有医学狂人的态势。    这一日,杨帆与薛仁贵两人风尘扑扑从百水村赶回府中,刚踏进前院,正好被孙思邈逮了个正着。    看样子,他早已经在前院等候多时,一见到杨帆,便马上迎了上来,问道:    “小友,你对于肠痈之症有没有研究?”    “肠痈?难道府中有人得了这病?”杨帆皱了皱眉头。    孙思邈尴尬一笑:    “今日出府,正好遇见一个小女孩,她哥哥得了肠痈之症,小女孩结草卖身,看她可怜,老道把她们兄妹带回了府内。”    杨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肠痈这个名词,也许大家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如果换成阑尾炎,应该就耳熟能详了。    在后世,阑尾炎可以说是非常小儿科的病,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的入门手术就是阑尾炎手术。    在外科当中,很少有比阑尾炎切除更加简单的手术了。    可放在大唐,肠痈大多还真就是绝症。    发作的时候不严重倒还好,依靠中药也能维持,可要是发炎化脓比较厉害,到了必须做手术才能医治的地步,在古代就只能等死。    在孙思邈的引领下,一边走杨帆一边问道:    “这个患肠痈的病人,已经到很严重的地步了么?”    “已经很严重了,但如果我开药方控制,倒也能使病情不再恶化。”    只是那天听了小友一番言论以后,我倒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根据小友所说,肠痈是因为人体肚子里内有一小段没用的肠道发炎化脓引起的。    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一截没用的肠子给切掉呢?    只是,假如把里面的肠子切出来,就必须开肠破肚,该怎么保证患者不发生肿疡(伤口感染),如果开得太大,肚子合拢不了怎么办?    杨帆内心一句卧槽,果然不愧医道牛人,当时自己只是随意提了一嘴,孙思邈就能想到这么多,医学方面真是太有天赋了。    看到杨帆突然停了下来,孙思邈有些疑惑的问道:“小友,老道我说的有什么不对么?”    咳咳。    干咳了一声以后,杨帆回道:    “老哥说得没错,手术以后发生肿疡是最要命的,我倒是知道一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肿疡。”    “小友有办法防止肿疡?”孙思邈听到这话震惊了。    其实在华夏中医界,一直都有外科,扁鹊、华佗等就属于古代优秀的外科医师。    只是古代没有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因此很多病患动手术以后会发生伤口感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肿疡,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手术后发生肿疡一直是古代外科手术中最要命的一个难题。    例如:发生战争兵丁死亡,大多都不是直接被杀死,而是受伤后,发生肿疡死去。    百姓劳作或意外摔伤,也容易发生肿疡死亡,所以古人的寿命都不长。    如果有办法解决肿疡的问题,这绝对是中医一次跨时代的飞跃。    “没错,虽然不能完全防止发生肿疡,但是可以大大的降低肿疡发生的概率。”    酒精消毒、双氧水在后世是很常见的防止伤口感染的方法,是因为人们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知道酒精、双氧水可以杀菌。    在大唐,双氧水没有,但可以用酒精,只是不好解释细菌的存在。    嗯,看玻璃厂建成以后,看能不能搞出个粗糙的显微镜。    酒精可以用高度酒代替,高度酒倒也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这也是杨帆敢如此说的原因,最多把蒸馏酒给弄出来。    跟着孙思邈来到最边上的院落,推门进去,看到一个豆芽菜般的小女孩正在榻旁给床上一位面容憔悴的年青人喂水。    看到孙思邈他俩进来,年青人挣扎着起来想见礼。    孙思邈摆了摆手而后说道:    “这是府中的伯爵,伯爵医术高明,我正与他商量该如何治疗你的肠痈。”    不等年青人回话,小女孩马上跪了下来,带着哭腔说道:    “请爵爷一定要救救我的哥哥,以后小女子为奴为婢任由爵爷差遣。”    而年青人一脸恳求地说道:    “多谢爵爷相助,我妹妹还小,卖身为奴实乃她擅作主张。我王玄策有些学识,还是我代替她为爵爷效力,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