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第539节  (第2/2页)
    于是乎,御厨们就都向张玄清打听了起来,想问问他那道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喝。    张玄清也不藏私,表示他只用了白萝卜,葱白,以及几根小羊排烧了锅汤,出锅前撒了些胡椒粉罢了。    御厨们对此都表示有些怀疑,因为这么简单的汤他们都会烧,但为什么张玄清烧的,乾隆就愿意喝呢?    这时候,还是张东官猜到了缘由。    正所谓药食同源,张玄清并不是按照烧菜的道理烧的这道汤,而是按照药理来烧的。    白萝卜本身就可以消炎、化痰、止咳、理气。    葱白也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    这两样食材组合起来,本就是一道传统汤药。    而羊肉虽然是发物,但同样也有温补的功效。    乾隆的体质对羊肉接受程度很高,适量食用是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最后出锅时撒的胡椒,也有有消痰解毒、缓解腹泻、增进食欲的功效。    这一道汤放在乾隆面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听到的张东官的解释后,御厨们这才明白,原来张玄清是一位药膳大师。    于是,在场御厨都向他恭贺,认为乾隆喝他的汤喝得满意,肯定会重重有赏。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乾隆却像是把他忘了一样,一连一年多,都没再召过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鱼的状态。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让他煲一碗粥。    而在张玄清给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红糖粥之后,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来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会让张玄清做份药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后,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从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过世,隔三差五就会让张玄清烧份药膳。    尤其是过世前的几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张玄清熬的汤。    而民间也有传言,说乾隆之所以那么长寿,就是因为吃了张玄清做的药膳。    看着镜子里年龄尚轻的张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只是看相貌,这应该是张玄清刚进京的那几年。    而他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张玄清的这手药膳功夫了。    虽然他也会做几道药膳汤,但和张玄清这种专业药膳厨师还是没法比的。    放下铜镜,他将房间收拾了一通,把随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张玄清家底颇丰,箱子里压着上千两的银票,还有几十两碎散银子。    但翻箱倒柜找了一圈,李逸却没找到度牒。    低头看着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没有度牒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道士,没有皈依。    那张玄清为什么穿着道袍?    而且他记得,平日里,张玄清也都是穿着便服进宫的,从来没有穿过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换下了道袍,换上了一身便服,迈步走出了房门。    这些疑惑,他有的是时间解开。    既来之则安之,对于这样的经历,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了。    迈步离开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门大街。    逛着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着:“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主动出击,总比坐在房子里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药铺里逛逛,熟悉熟悉药性。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影浮现。    看着面前木碑上浮现的铭文,李逸静静等候着记忆疏离。    张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庆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赣省饶州府人,自小习道,因顺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后下至全国停发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龙虎山习道,研习药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张太虚举荐,入宫担任药膳御厨。    嘉庆十年,返龙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第616章 既济丹    随着记忆疏离渐渐生效,那些属于张玄清的记忆也被剥离了出去。    李逸回顾着那些记忆碎片,眼神淡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