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初唐峥嵘 第629节  (第1/3页)
    “怀仁?”李渊呆了呆,“是啊,朕倒是忘了怀仁!”    李世民不动声色,“杨文干者,不过小贼,以怀仁击之,实是杀鸡用牛刀。”    虽然刘弘基、张平高都是元谋功臣,就是李世绩、黄君汉的资历也还算深,但在军中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都远远不能与李善相比。    如果召李善,那他肯定是援军的主将。    “怀仁曾言,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李渊摇头道:“更何况怀仁亲卫颇为骁勇,其中多有良将。”    最重要的是,在李渊看来,魏嗣王李怀仁,这是自己的嫡系。    当然了,又一次出京避暑,又一次可能遭遇危机,李渊难免会想起去年在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那个身影。    刻骨铭心啊!    就在事情议定,在李世民、柴绍准备退下的时候,有宫人来报,长孙无忌求见。    李渊看向了儿子,李世民也是一脸的茫然……长孙无忌不在朝中任职,甚至都不是天策府属官,只在秦王府担了个闲职而已,按道理来说,都没资格觐见。    李渊沉吟点头,片刻后,长孙无忌面色肃穆的走进殿内,身后跟着一个身穿青衫的中年文士。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举告(下)    对于长孙无忌身后这个中年人,李世民一点印象都没有,但他敏锐的发现,虽然大舅兄面色肃穆,但嘴角眼中却透出了几不可辨的喜色。    “拜见陛下,拜见秦王。”    李渊抬抬手,“辅机何事觐见?”    长孙无忌看了眼身边的中年人,正色道:“此人突从长安至仁智宫,声称有大事启禀陛下,臣不敢停歇,即刻带至御前。”    这种话,傻子都不信,随随便便来个人,长孙无忌就敢将人带到李渊面前?    李渊也懒得想这种小事,“说!”    中年人拜服在地,“太子意欲谋反,草民偶尔探知,疾驰而至……”    “不说真假,你是何人?”秦王打断道:“何以知晓东宫密谋?”    “在下杜凤举,京兆杜氏南曲旁支。”杜凤举回道:“草民于长安外长乐坡处,窥见东宫属官运送铠甲、军械……”    李渊一边听着,一边忍不住打量着李世民,不经意间眉头微蹙,京兆杜氏南曲,杜如晦、杜淹均是天策府属官,前者更是二郎的心腹谋士。    李世民越来越觉得诡异,偶尔窥见……所以就跑来密报太子谋反了?    往好里想,这是意欲攀附,从龙之功;往坏里想,这是构陷太子。    好吧,虽然之前已经有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了,这位杜凤举火上添油,看上去已经是证据确凿,但实际上却留出了令人浮想联翩的留白。    果然,李渊也并不相信杜凤举的这番话,径直问道:“何人指使?”    杜凤举坦然道:“草民窥见铠甲,后询叔父执礼公,才赶赴仁智宫,以防有变。”    李渊嘴角微撇,看向了长孙无忌,杜凤举没有去找堂兄杜如晦,却找到了长孙无忌……李渊很清楚这位在二郎手下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渊想起两年前李善曾经对长孙无忌的评价,此人阴诡。    果然是留在长安的杜淹,李世民在心里反复桥公山、杜凤举连接不断的举告太子谋反,这件事太诡异了,自己并没有任何动作,顶多只是防御而已……封伦、杜淹在长安到底在做什么?    李渊的视线再次投在了李世民的身上,杜凤举的举告,让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会不会是二郎出手构陷?    毕竟二郎这一次随驾避暑仁智宫,除了唐俭、宇文士及等要留守处理朝政的重臣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带来了,特别是天策府属官,全都带来了……只有记室参军杜淹留在了长安。    而偏偏是杜淹的侄儿跑来举告太子谋反,李渊也渐渐有一种颇为诡异的感觉……秦王一脉、东宫门下,同时来举告太子谋反。    似乎只要自己一声令下,就能废太子,让秦王入主东宫……但身为上位者的李渊,那种天然的警惕性再次攀上心头。    是的,我是想废太子,我是想易储,但这不是二郎用这种阴诡手段的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