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  (第1/2页)
    赈灾要钱要粮,钱粮从哪里来?    商业经济可以带动民生发展,当前时代生产力有限,农商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以“振兴乡村”的观念,去解决民生问题。    各地经济整体性提升,抗风险能力也自然提升了。    经济提升,老百姓手里有了闲钱,就会拿出来花,市场流动起来,经济也就活了。    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方针定下,还得有推行的魄力,也得有压制权贵乡绅的本事。    对谢星珩而言,这三道策问,实际上一道题。    商贸流通了,钱粮攒起来了,才能大兴水利。    水利怎么做,就交给专业人士。他只能提一点理论性建议,没有实地勘察过,怎样开工,他不懂。    正经写上卷子,又不能这样激进。    提纲写完,谢星珩抱着手炉沉思许久,在文辞上做了修改,让他的话看起来偏理想主义一点,有年轻书生的意气,显得他很“呆”,不切实际,又真的有想法。    想法能不能实现另说,这点才干足矣。    经史类的题目,是谢星珩本次科举最大的难关。    大启朝是个架空朝代,可这里的很多东西,包括文化发展,都能在他熟悉的历史里,找到些许影子。    尤其是文化。就拿科举来说,所读书籍,跟后世没区别。    这方面他能依据所学,大胆作文。    到了史料这块,他便束手束脚。    他还没来得及翻几本史书,当朝政局了解也非常浅薄,有限的精力全扑到了书本上。    写写删删,整出两篇中不溜秋,毫无亮点的答卷,再把时务三策摆一块儿,简直是屎上雕花。    谢星珩长叹一声,仔细检查,照着格式,认真誊抄完毕,他的考卷就定下了。    交卷出场,已近黄昏。    乡试三考,今天出来最晚。    考场内,有考生点上了蜡烛,继续熬着时辰。    谢星珩临近大门前,揉揉脸,把丧丧的情绪赶走。    无所谓。    他来了一回,也算长了见识。    区区科举,也不算很难嘛。    多给他点时间,他背背书,翻翻史册,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就冲他这张脸,真到了殿试上,探花也考得。    今年……人事已尽,他无愧于心。    中秋佳节,贡院外等候的人少了大半,余下都是考生家属跟气氛组。    谢星珩混了脸熟,今天出来被好一顿夸。    他四处拱手,张口祝词一溜溜的,听得大家伙都乐呵呵的。    贡院正对着的街前,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