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8节  (第2/2页)
。    “大嫂子,我给你三文钱,不过得用我的升子量!”    江枝原本定价是一斤三文,现在一升三文,按照古代度量衡换算,一升应该是1.25斤。    “卖卖卖!”江枝不想为那一点零头掰扯。    很快,麻线和葛丝也以七八文的价格卖完。    小满是满心激动,他也没想到能把草鞋卖完:“婶子,还是你会卖东西!”    江枝干笑,这些话术就是像超市门口的摇摇车一样天天唱。    每逢集市,镇上商贩的大喇叭天天喊,耳朵听出老茧,不会也会。    东西卖完,几人就赶紧去找粮店买白米。    刚才虽然把王小菊打跑了,可到底是在她娘家附近,还是不多生事,办完事就走。    当然这也是王家别来找麻烦。    粮店生意同样好,不过人群都围在一筐一筐杂粮旁边,白米白面跟前不见人影。    实在是现在粮价太贵,白米白面十文一升,大牌子写得清楚。    (历代清朝物价最高,白米每石150斤,价格为九钱至一两一钱)    江枝挤过人群来到白米筐跟前,取出钱袋,又拿出一个小米袋:“小哥,我买五十文钱的白米!”    伙计高声唱喏:“白米五十文!”    这是古来就有的店铺规矩,收钱拿货要喊出来,避免出现货款不合的情况,也让客户有点荣耀感。    可此时就不是好事了。    一声白米引人注目,还好只五十文,人群里冒出几句羡慕嫉妒就消了声息。    外面有二瑞、小满再加上有滑头李老实,江枝也没有什么胆怯的,白米量好装进米袋,随手往背篓里一丢,她就走出粮店。    又在杂货铺买点必须添置的东西,背篓里七七八八放满,几人这才挤过人群准备出镇。    现在的梨花镇正是修复的时候,被流匪乱兵烧过的房子已经拆了大半,到处堆放着木料黄土。    这里房屋都是穿斗框架结构,木工为主。    墙壁用木板或者用竹编,再抹上掺加有稻草的黄泥,最后再刷上白石灰,看上去清新淡雅,很有特色。    才走过一户人家,徐二瑞靠过来,低声道:“娘,根宝媳妇在那边!”    江枝随着他指示的方向瞥一眼,果然看见王小菊站在一堆木头边,气鼓鼓的跟两个男人说话。    小满也靠过来:“婶子,那是根宝媳妇的娘家哥哥,肯定是在说刚才挨打的事。”    江枝垂下眼帘,淡淡说了一句:“不怕,我们走我们的,她要敢闹事,那就再打一次。”    “嗯!”徐二瑞和小满脸上顿时轻松下来。    徐二瑞毕竟是才二十年的小伙子,现在也没之前那么老实懦弱。    小满就更不用说了,浑身是胆,这段时间没有活动活动,他憋得慌。    李老实很老实,他没有说话,只是贼眉鼠眼偷瞄着王家几人,时不时就往自己兜里塞一块石头,装一坨泥巴。    出镇的路很顺利,王家那两个哥哥果然跟过来了。    刚刚妹子才在集市上丢了脸,他们也不好再闹大。    出镇就不同,道边多的是树林草丛,拖进去打一顿谁也看不到。    只是,他们的想法有点错了。    江枝四人出镇就看见一直蹲在旁边等待的田贵。    看见一小袋白米,田贵感激不尽:“多谢嫂子!”    有这些米,家里熬成米粥,添上菜,煮成菜稀饭,几个孩子也可以吃一些。    小满看着他:“田二叔,你以后要买东西,可以找我们帮忙,也可能过不久,镇上就不会再管得这样严了!”    田贵点头:“是要麻烦你们,我刚才听那些镇丁说,以后外来户进出镇得拿户籍,总归是麻烦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何况是交通本就闭塞的时代,这种歧视外地人的事总会有的。    几人说着话开始翻山越岭抄近道回家,能省两里路。    没过多久,从身后的镇口出现两个人,也顺着小路追随而来。    第152章 林里打架    王家兄弟俩是大张旗鼓跟,江枝等人也是大摇大摆走,毫无畏惧。    在这两拨人之间,还有其他人同行,在巴郡各种路是在山岭穿行,野兽、人害,发生点什么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都喜欢成群结队的走。    翻过一座山,各自歇脚休息,各村人渐渐分散开,王家兄弟也就追上了。    此时,江枝等人停靠着山石没走,正掰一块干饼子几人分着吃。    走山路累人,随时歇脚打尖,吃一口干粮喝一点水又能恢复力气。    “江婆子,你为啥打我幺妹子?”王家老大气喘吁吁,指着江枝就吼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