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1节  (第2/2页)
酸诗抵债,真当自己是大才子了。    算了算了,不说了。    还是好好吃饭吧。    难得有放松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热闹热闹!    整个蔡记酒楼,乃至县城,全都为这次考试庆祝。    县试啊,出人才的考试。    跟正荣县其他地方不同,考试院里,阅卷官正在忙。    就算是阅卷官,也有很多细分。    负责整理试卷的,负责保存试卷的,负责糊名的。    最后才交到五位阅卷官的手中。    一张试卷过五个阅卷官的手,按照甲乙丙丁打分,分数直接写到卷子上。    看过之后,由专人整理,从八十二人中,选出七十人的卷子。    第一场考试的阅卷结束。    跟纪元听说的差不多,第一场很是简单。    接着便是第二场试卷的批阅。    方才过关的试卷被拿过来,专门的考官打开糊住的名字,把这七十人第二场的试卷挑出来,继续糊名。    全都做完之后,第二场阅卷考试。    这一切都要记录下来,以后有问题随时翻阅。    还是上面的顺序,依旧打甲乙丙丁。    这次要从七十人中,选出五十人,淘汰二十人。    两场卷子评完,基本一整天就过去了。    第二日开始评第三场卷子。    阅卷官们养足精神,这次评的更加苛刻,更仔细。    因为要从五十人当中,选出前二十,直接淘汰三十人。    一张张卷子从他们手头经过。    这次的阅卷官也增加到七人。    如果有拿不准的,大家还会商量。    第三场的卷子,基本会讨论两日左右。    从他们手中筛掉的每一张试卷,每一篇文章,都是考生们精心之作,更关乎他们的前程。    所以必须小心谨慎。    其实到现在,考官们也有些筋疲力尽。    但没办法,必须强行打起精神。    好在第三场的卷子评完,后面便简单了。    二月十二,也就是阅卷第四天。    上午考官们休息,下午看第四场的卷子,也就是考《孝经》的那场。    这次是二十人当中,选出十五个。    要知道,此次过县试的名额一共是十二人。    最后选出这十五人,基本都可以过县试了。    留下的后三人自然是候补。    如果前面有人出问题,后面直接补上。    而且能考到前十五,说明到明年这会,县试肯定没问题。    二月十三。    阅卷第五日。    最后十五人的五场考试试卷都拿过来。    按照顺序排了名次。    前五名被单独拿出,等着县令跟教谕过来决定前三名的归属。    考场内,考官们气氛轻松,最后一日了,也可以放松些。    卷子大概都评完了,就看前三名是谁。    县令,县丞,教谕同时过来,三人似乎相谈甚欢。    现在的县丞,就是以前在聂县令身边的老吏。    没人跟他抢位置之后,态度也温和不少,他处理政务的经验本就足,正荣县在他手里,倒也不算坏。    不过说到科举,自然是县令的强项。    旁的不说,文章孰好孰坏,一眼便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