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情书(校园 破镜重圆h)_第七十章帮帮忙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帮帮忙咯 (第1/3页)

    Marika的邮件回得很快,时之序在视频里看见她背后窗户里的乌普萨拉,已经是盛夏了,太阳高照,树影婆娑。

    屏幕这头的岭澜却正值季风性雷雨,窗外阴沉得像天要压下来。

    Marika一边用轻快口气和她寒暄,一边翻开笔记本,认真听她说起岭澜旧城改造的情况。

    时之序把研究计划修改了几遍,试图把核心研究问题讲得条理清楚。

    和前二十年中国城市发展时那种“大拆大建”的粗暴手法不同,最近几年岭澜采取的是另一种策略:旧城不完全推倒,而是进行“微更新”,局部拆迁、修缮立面、引进资本、开咖啡馆、美食街、民宿,让老街看上去既现代又保留了一点历史的痕迹。

    Marika点头,“听上去很不错?”

    时之序笑了笑。她知道真正的问题不在改造与否,而在如何分配。旧城改造涉及房子,就关系到补偿;而补偿一旦涉及家庭,矛盾就冒出来。岭澜老城的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刺眼:所谓“外嫁女”,也就是已经结婚的女性,是不能分配到补偿名额的。

    Marika挑起眉毛,仿佛没想到这种制度还存在。

    “这让我觉得很特别,”时之序继续说,“城市研究里谈到的不平等,常常是租户和业主的区别,或者新移民和老居民的对比。但在岭澜老城,性别和婚姻状态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资格被算作一个‘居民’。一个女人因为结婚离开了原来的家,就失去了家乡对她的承认。她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可一旦成了‘外嫁女’,在补偿名单里,她就像不存在过。”

    “这很有意思。在瑞典,住房补偿的权利通常是‘个人化’的,和家庭关系无关。可在你说的岭澜案例里,似乎权利是通过‘户口’和‘亲属身份’来界定的。外嫁女之所以被排除,并不是因为她不存在,而是因为她的身份被重新归类到夫家的体系里。”

    时之序点头。

    这正是人类学里所谓的“亲属逻辑”在发挥作用。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一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嵌在父系血缘或婚姻网络里的节点。于是,在旧城改造的补偿名单上,女性常常因为婚姻流动而“消失”。

    Marika顿了顿,又补充:“它其实触及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谁被承认为社区的合法一员?谁被算在‘我们’里面?”

    “没错,”时之序觉得思路更清晰了,她接着补充:“背后还有城市管理和财政压力的考量——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节省补偿开支。在这里,个体的权利不是想当然的,而是被家庭关系、婚姻身份和财政决策共同塑造。我想研究的,就是这些制度背后,关于归属、性别、身份和金钱的结构,以及个人如何识别、行动以反抗这些结构。”

    “Perfect!”  Marika为她的敏锐观察鼓掌,“更关键的是,我听到的,是你想通过这个研究理解自己。”

    时之序一愣,旋即笑着承认,说出自己和岭澜老城的关系,又谈到江燧。他既是旧城改造受益者,又是自己进入田野的介绍人,还有恋爱交往。

    她很需要Marika从外部的视角替她判断,于是问道:

    “这样会太私人吗?”

    “私人的即是政治的。”Marika摇头,语气坚定。“如果你感到愤怒或伤心,或者和江产生矛盾:别急着保持客观中立,先去感受,然后再分析。”

    她接着说:“你已经是田野的一部分了。你的情感、你的记忆、你的关系,全部都在里面。你不能抹掉这些,它们会成为你最独特的视角。当然,要尽量保持反思。”

    “我很期待你的发现。”Marika鼓励道。

    时之序感到前所未有的干劲,她抬头对Marika微笑:

    “我想,我可以试试。”

    窗外雨声渐响,雷声砸下来,仿佛给这一刻按下了暂停键。

    南巷21号咖啡店几乎成了她的据点。她总坐靠窗的那张桌子,除了吃饭和偶尔去社区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