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序(姐弟)_第九十七章临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临界 (第1/2页)

    伦敦盛夏,阳光明媚。

    LSE的课程安排接近尾声,夏季学期的论文提交已经完成大半。图书馆里仍有人来人往,但节奏不像考试周那样紧绷了。

    这学期偏重公司治理与资产结构。沉纪雯还报了两门地产金融方向的选修课,教授大部分来自实务界,常会提起当下市场的走向。

    她并不把这些当作任务式的功课完成。每次听到香港的个案提起,她都会格外认真,笔记多记两页。

    她一直留意香港的数据。

    这个时点,地价在低位横盘,资金信心仍然不足。很多旧地块乏人问津,新盘预售也不敢大张旗鼓。

    但她也看得出来,整体的大脚步其实已经回来了。动静很轻,但排得很深。

    这会儿她还剩最后一堂专业课的论文未交。

    论文写了快两周。数据池是她自己一点点扩出来的,每一次跑出来都要再推一遍,才敲定最适配的走向。

    在写到资金拆分时,她卡了一下。

    不是没思路。她前后跑过两组数据,本来打算用浮动利率做基底,但总觉得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够扎实。

    她停下键盘,看了眼书桌对面。

    沉时安正低头看一沓传真,手边放着那支黑色钢笔,翻页安静,没发出声。

    她想了想,还是轻声开口:“你有时间吗?”

    他正看得专注,慢了一拍才抬头:“怎么?”

    “想听听你的意见。”

    她把电脑转了个向,用笔指着那一处:“如果是做实际操作,这块会有人全押浮动吗?还是通常会拆开锁掉一部分?”

    他放下手中的纸,仔细看了一分钟。

    “看对冲方式吧。一般这段做得多的人,不会全押浮动,都会把一部分拆出来对冲掉。”

    说着从抽屉抽了张白纸,拿起笔画了一个简单的资金拆分框架示意,转过去给她。

    “你看看。”

    她接过,放到桌上认真分析,没有急着再问。

    这个方案的确实用性强,参考价值很大。但是如果全用上,整篇论文结构得跟着变,尤其是后段有几组数据可能会被带歪。

    她抬头看他:“谢谢,帮了很大忙。”

    他“嗯”了一声,帮她把电脑扶回原位,拿起刚才看到一半的传真过了两行字,又低声开口:“能有用就好。”

    沉纪雯的注意力已经重新回到屏幕上。闻言弯了弯嘴角,随口道:“以后遇到难题还得问你。”

    却没注意到对面的人指尖在纸面上顿了顿,视线落在她身上,静静停了两秒,眼神比刚才更深了些。

    最后她的论文没照搬那个框架,而是在原来的结构旁边加了一条注释,把他给的对冲逻辑抽出来,改了风险预留的底线,把那一块设得更沉一些。

    但他随手写的那张纸,她一直夹在写论文用的文件夹里。后来干脆把内容整理好,收进了自己平时记录实务操作的笔记本中。

    论文最后在截止日前一周交了上去。

    点评那天她在教授办公室外等了十分钟,被叫进去时,教授放下论文说:“你的逻辑比前一次紧了许多。”

    她点头:“前一次只用了两组变量,这次扩了数据池。”

    教授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又说:“整体不错,但别太依赖模拟。”

    “现实数据永远不按你设的路径走。”

    她应是,认真记下来。

    这学期她还旁听了两个高年级的讲座。一个关于欧洲城市更新模型,另一个是金融风险产品结构解剖。

    她想学的,是如何真正构建出完整的决策体系。

    不是为了成绩。而是她知道,这些东西,迟早会用到她生活的主轴上。

    很快暑假将至,沉纪雯这次还是决定回香港。

    临行前一晚,天还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