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11  (第1/2页)
    直到明末西方铅活字传入中国,邸报才发行活字版本。    在古代,不到一定级别的官员,也看不到邸报。    赵如熙是一个走一步看十步的性格,在给崔夫人出主意的时候,又怎么不知道办报面临的困难?她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她制作了铅活字,制了油墨,制作并改进了古登堡的印刷机。    她建议尚德长公主和崔夫人办报纸,不光是为女子提供精神食粮和就业机会,更是要把这种印刷术和印刷机带到这大晋,推动大晋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所以她的印刷作坊虽在年前就开张了,但并没有到处去招揽生意,只默默地印了一些四书五经堆在那里。她一直在等着尚德长公主和崔夫人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早在我提议你们办报的时候就想到了。”赵如熙笑道。    她走到桌前,掏出炭笔和记事本,写了一个地址,把那一页扯下来递给崔夫人。    “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一个印坊,我打听了许久也不知印坊的主人是谁。但他家印刷好像是用了一种新的手段,能把字和图案印得极好,价钱也不贵,速度还快。你去打听打听看看。”    崔夫人大喜,接过地址看了一眼,发现就在京城的城南,她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我现在就去。”    赵如熙行礼告退:“那我先去上课了。”    打从过年回来,尚德长公主和崔夫人就不再让她跟同窗们上课了,而是让夫子给她单独辅导。    夫子们难得遇到这样的学生,也打起精神,在检查了一下赵如熙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后,给她制定了一套方案,务必让她在童生试上能一举考得好名次。    这段时间培训班没有开班,赵如熙完全沉浸在四书五经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崔夫人进了京,在城南找到那个印坊,发现这个印坊位于一个巷子里,门口挂了一个牌匾,写着“王记印刷”,匾额陈旧,宅子墙体斑驳,十分的不显眼。    王是大姓,赵如熙上辈子的母亲姓王,她便用了这个姓氏,以免这个作坊随着别人追查,容易把它跟她、许家、萧令衍等人联系上。看到这个作坊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去查京城姓王的家族。    这是个碍眼法。    崔夫人明显中招。    看到这个牌匾,她第一反应就在脑子里搜寻了一下姓王的世家,这才让下人敲门。    敲了许久,久得她们都以为里面没人了,门这才“呀”地一声开了,出来个瘦瘦的中年男子,问她们道:“什么事?”    “你这里是印坊吧?我们夫人想印些东西。”下人道。    那人打量了站在车旁的崔夫人一眼,点头道:“进来吧。”    崔夫人带了三个侍卫和一个丫鬟一个婆子,倒也不惧,直接走了进去。    领着崔夫人一行人到厅堂里坐了,那人就去了后面,隔了好一会儿,这才跟在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儿身后走了出来。    “你要印东西?”老头儿连寒暄都省了,直接问道。    崔夫人点头:“正是。”    “印什么?”    崔夫人把给赵如熙看过的那张报纸拿出来,递给老头儿。    老头儿看了一眼:“你要印多少份?”    崔夫人迟疑了一下:“三百份。”抬眼盯着老头儿,“要价几何?”    老头儿扶了一下胡须:“三两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