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5  (第2/2页)
 这一年暑期,柳晓静照例参加了勤工俭学。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就把自己挣的钱寄了回去,说给侄女儿买件花衣裳穿。    *    一恍,两年过去了。    家里的生活也日渐好转起来。    暑假一过,十九岁的柳晓静读大四了。    这时候,课堂教学少了,课外实习却多了。    学校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做了实习安排。她和许玉华等同学,都去了某军工厂参加实习。而肖建晖却被分到了中科院下属的某研究所。    那家研究所具体叫啥?说是保密。    她隐隐觉得,可能和核心机密有关,就没再多问。不过,与肖建晖见面的机会却少了很多。    这时,时间已经进入了一九六六年。    距离那场运动也越来越近了。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她提前一年参加了高考,毕业分配恰好赶在了运动之前,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她学习成绩很好,老师也很看重她。虽然,她对社会活动不太积极,可思想上也不算落后。    带队的实习老师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这一批毕业生会全部进入军工企业。    这正是她想去的地方。等运动来了,那里受到的冲击会小一些,也相对安稳一些。当然,作为一名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服从组织分配。    临到毕业前夕,一个工作组进驻到了学校里。    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被单独叫去谈了话,其中就有柳晓静。    她注意到那个吴组长,问得很详细,甚至连她小学时代的事情都问到了。她有些纳闷,可对毕业生的各项审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未太在意。    六月底,毕业分配指标下来了。    包括许玉华在内,大部分同学都进了几家军工企业,唯有她的派遣证迟迟未到。她有些奇怪,找系里问问,系里说这是上面的安排,让她耐心等着就是。    柳晓静只好继续等着。    眼瞅着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背着行李,离开了学校,不免有些着急。她想找肖建晖商量一下,可这人就像蒸发了一般,没了踪影,怎么都联系不上。    直到七月上旬,她的派遣证才下来了。    上面写着某通信研究所,还是派专人送达的。同时,还让她签了一份保密书,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其工作地点和行踪。    送派遣证的张同志要她立刻收拾行李,准备去单位报到。柳晓静心说,这是去了保密单位?可总得给家里交代一下吧?    张同志像是猜透了她的心思,严肃地说道:“柳小禾同志,去单位报到后,组织上会做出统一安排的……”    听了这话,她也不敢多问。    就回宿舍里收拾了一下,背着行李出了校门,在约好的地方等着。    过了两分钟,一辆灰色小轿车缓缓驶来。车子刚一停稳,张同志就跳了下来,帮她把行李塞进了后备箱里,示意她赶紧上车。    *    小轿车一路西行,很快就进了山。    柳晓静透过车窗,向外打量着。    这一片绿树成荫,十分安静。一路上,基本上看不到人影,也看不到任何车辆,像是进入了管制区。想着刚刚签下的那份保密书,隐隐觉得自己进了一个特殊机构。    车子沿着山道,一路穿行。    最后,在一所院落前停了下来。    这所院子的大门上没挂任何牌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