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末烟云】 第六章 精忠报国  (第6/9页)
    线筹备粮饷物资。    过黄河后,李自成率东北一路主力约二十万北上,攻下汾州、阳城、蒲州,    隔日攻下怀庆,杀卢江王载堙。    刘芳亮率领的十万人马,作为进攻北京的一支偏师,渡过黄河以后,就同主    力分路向晋南前进,一面占领晋南各府、州、县。走上党,破怀庆,再破卫辉,    北上彰德,横扫豫北三府,然后北进,占领保定,从南路逼近北京。    时福王由崧逃至怀庆,崇祯帝发银万两安置,城破时福王由东门逃出,到卫    辉依靠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钧侄,万历四十六年(6)袭王,封国    卫辉)。    李自成只顾向前,沿途甚少留兵驻守。新委派的地方官吏,遵照李自成的圣    旨,搜捕明朝的宗室和各府、州、县的乡宦、富民,以及乡宦的亲属。只要是平    日鱼肉地方,积有民愤的人,一概捉拿,严刑拷打,强迫他们献出金银,充作军    饷,没收他们的存粮,部分充作军饷,部分散给饥民。    李自成每到一地,就将已经拆掉的驿站恢复,整顿驿卒,配备马匹。所以沿    路到长安的信使和公文不断,朝中大事和关中、汉中、河南、湖广等地情况,也    都不断地向李自成和西安禀报。倘若有重要军情,则逢站换马,星夜兼程,虽相    距数百里,一日夜可以到达。    山西总兵官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但北京    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    守黄河之后,赶赴代州、宁武关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准备粮饷和火炮火药,弓    箭刀剑等武器装备。    周遇吉把代州设为道防线,架设一百门火炮,边守边待援,如果援军不    至又守不住,那幺就再退到天险宁武关的第二道防线。这里架设三百门火炮,而    宁武关就是周遇吉的底线,他誓死也不会再退了。    宁武关易守难攻,所以周遇吉把火炮火药等军事物质多准备在宁武关,做好    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崇祯十五年(642年)冬季,周遇吉接替刚刚被明廷处死的许定国出任    山西总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级备战,一心    精忠报国。    平阳守将陈尚智贪生怕死,投降李自成,劝降熊通,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    周遇吉见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国家的厚恩,怎幺可能跟着你叛逆?!你统    兵两千,不去杀贼,为什幺反而要做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将首级送往北    京,以显示自己效忠明朝的决心。    李自成接着进攻太原,尚未卸任的革职巡抚蔡懋德调朱孔训,牛勇,王永魁    等督兵五千人英勇出战,视死如归,一军尽殁。李自成又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    轰破城,山西巡抚蔡懋德困守两昼夜,自缢而死。    这次是大顺建国以后首次出师,首次攻破省会,同时又处在大顺的全盛时期,    将士们都一心想着建国创业,所以对军纪特别严厉。    大顺军营,李自成军帐。    傍晚,北风飘雪。    李自成头戴铁盔,身穿棉甲,脚穿矮革靴,背着手在帐中来回移步。站在旁    边的宋献策和高皇后看着他。    李自成忧虑道:「大顺一路势如破竹,但忧患依然存在。」    高皇后追问道:「皇上,忧虑何事?」    李自成忧虑道:「件事,要是崇祯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马调回北京守城,    使大顺军屯兵坚城之下。万一到时不能攻克北京,事情就不顺利了。」    宋献策问道:「第二件事情呢?」    李自成忧虑道:「崇祯不惜割地缓兵鞑靼,把关宁铁骑调回救北京。如此,    我军想要一鼓攻破北京,就不是那幺容易了。」    高皇后着急道:「第三呢?」    李自成忧虑道:「要是崇祯,留下几个重臣守北京,自己走山东一条路,逃    往南京。就算我们再攻破北京,也将处在鞑靼和明朝的上下夹功之中了。」    宋献策眼珠子急转,大脑飞速的运转着,只一会,轻拍一下桌子。    宋献策道:「要是大顺军已经截断运河,他还能逃往南京吗?」    李自成严肃道:「如果崇祯决计南逃,他可以绕道胶东南下,也可以从天津    乘海船南下。如果崇祯逃到南京,那幺他既有江南财富,又有长江天险,以后的    战事就打不完了。」    **********    大顺军在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